湖南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展测评实施细则(试行)
湖南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展测评实施细则(试行)
根据《关于实施全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 工程发展测评的通知》(湘教通〔2016〕175 号)(以下简称《发展测评通知》)文件精神,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一条 测评对象 各级各类中小学校幼儿园教师、教师培训机构、教育教学研究机构等单位的专任教师与教研人员。
第二条 测评条件 教师参加测评,须获得由教育部监制、省工程办颁发的“ 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结业证书”。
第三条 测评程序 测评程序由个人申报、部门审核、专家评审、结果公示、 证书打印等五个阶段组成。
1.个人申报 测评对象登录湖南省中小学教师发展网(www.hnteacher.net),
通过“湖南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展测评系统” (以下简称测评系统)填写《湖南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展测评申报表》(附件 1),填写相关内容,对申请的得分项目须注明评测材料的位置或链接,同时在测评系提交以下材料:
(1)湖南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结业证;
(2)个人空间网址(个人空间中需存有应用于日常教学的原创性课程资源等内容);
(3)本人主持或参与教师工作坊研修的网址(限报一个工作坊);
(4)上传材料的本人原创声明(在发展测评系统中上报)。
测评对象五年内可以申报三次发展测评。
申报材料要求:
1)教学实录、教学设计、教学课件、教学反思材料齐全、配套、原创。
2)教学实录时长在15分钟以上。
3)教学实录画面清晰,声音清楚,画面可以明显辨别出本人。
4)教学实录不能出现画面倒置的情况。
5)教学实录要体现运用了信息技术手段。
6)教学实录不能上传微课,要有与学生的互动。
7)教学实录、教学设计、教学课件、教学反思均能在线打开,不需要下载查看。
2.审核
(1)学校(单位)对本校(单位)测评对象提交的测 评材料真实性进行审核;
(2)县市区教育局对本区域内提交材料的真实性进行复审,市州教育局对市州直属单位提交材料进行复审。
3.专家评审
省工程办组织专家评审。评审专家依据《湖南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展测评指标体系》及《湖南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展测评评分细则》(附件 2),以网络评审的形式对申请发展测评对象的材料进行量化评分和综合评定。
4.结果公布
评定结果由省工程办在湖南省中小学教师发展网定期统一公布。
5.证书打印
发展测评获得及格及以上等第者,登录湖南省中小学教师发展网自行打印证书。
第四条 测评时间
省工程办每年将组织 3 次测评,具体时间安排在每年的4 月、8 月、10 月,每次测评时间安排见下表,具体日期另行通知。
时 间 | 工 作 内 容 |
3/7/9 月底 | 学校组织本校教师申报发展测评 |
4/8/10 月中旬 | 学校、教育主管部门组织审核 |
4/8/10 月底 | 省工程办组织专家进行评审 |
5/9/11 月中旬 | 成绩公示 |
6/10/12 月初 | 证书打印 |
首次测评自 2016 年 10 月开始。
第五条 评分标准
评分评准见附件《湖南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发展测评评分细则》(附件 2)。
第六条 评审过程
1.专家遴选 省工程办根据各批次申报的人数与学科分布等情况从专家库中遴选当批次评审专家
2.专家分组按照文科、理科、艺体学科、技术学科和学前教育 5 个类别分组,每组设置 1-3 名组长,大组内根据专家的学科方向设置 3个 专家为一个评审小组。
3.测评专家根据《发展测评评分细则》对测评材料进行独立评分,每份测评材料的最终得分取 3 位专家提交测评分的平均分。
4.复审对三位专家给分差异比较明显的,由省工程办另行组织专家进行审查。
第七条 测评结果分级
发展测评分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个等第。省 工程办将根据我省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进展及 整体应用水平情况,在每年的年度计划中公布当年每个批次 每个等第的比例及最低达标分数线。其中优秀率应不高于当 次参评人数的15%,良好率应不高于 30%。
第八条 测评结果的运用
发展测评等第证书将作为特级教师、中小学名师名校 长、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以及能力提升工程种子教师等评选的重要条件。
1.特级教师和省级中小学名师名校长评选推荐等须取得优秀等第证书;
2.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能力提升工程种子教师和市级、县级中小学名师名校长评选推荐等须取得良好及以上等第证书;
3.各地可将教师参加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展测评结果作为教师职称(职务)评聘的加分条件。
第九条 加分政策
考虑到不同年龄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差异,对年满 50 周岁(1966 年 12 月 31 日之前出生的)的申报者暂实施加分政策。即该部分教师“最后得分=实际得分×加分系数”, 加分系数为 1.1。
第十条 测评结果的申诉
对测评结果存在异议的人员,可向市州教育局教师工作 科提交书面申诉,由市州教育局汇总后报送省工程办,省工 程办将申诉结果反馈到市州教育局教师工作科。省工程办联系人:杨予平、刘宁,电话:0731-88609318,地址:长沙市 雨花区同升路 16 号 408 室,邮编:410116,电子邮箱: hnnlts@163.com;省教育厅教师工作与师范教育处联系人: 付东兵,电话:0731-84714916。
附件:1.湖南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展测 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展测评申报表
2.湖南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展测 评评分细则
附件 1
湖南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展测评申报表
申报者单位所在地区: 填报日期: 年 月 日
姓 名 | 学 科 | 学 段 |
照片 (一寸 彩色) | ||||||
性 别 | 出生年月 | 身份证号码 | |||||||
职 称 | 工作单位 | 邮 箱 | |||||||
手 机 | 职 务 | 学 历 | |||||||
邮政编码 | 通讯地址 | ||||||||
湖南省中小学(幼儿园)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 升工程培训结业证书编号 | |||||||||
个人空间网址 | |||||||||
教学资源包 | 名称 | ||||||||
学段 | 学 科 | ||||||||
年级 | 教材版本 | ||||||||
说明 | |||||||||
网址 | |||||||||
参与或主持工作坊网址 | |||||||||
测评材料原创性声明 |
测评申请者郑重声明: 在本次测评中本人所提交的测评材料或作品均是本人的 原创性成果,如因材料不真实而导致的一切后果与责任,均 由本人承担。
申请者签名:
年 月 日 | ||||||||
附件 2
湖南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展测评评分细则
一、评分依据
本评分细则的基本依据是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及《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 训课程标准》。
二、计分项目
本评分细则的计分项目分为教师的个人空间建设、教学资源(含课堂实录、教学设计、教学课件、课后反思 4 个小 项)、教师工作坊研修等三大部分,总分 100 分。
三、评分指标与赋分细则
一级 指标 |
二级 指标 |
三级指标 |
评分标准 |
优 秀 |
良 好 |
及 格 |
不 及 格 | 《中小学教师 信息技术应用 能力培训课程 标准》(试行) 对 应 项 |
考 查 位 置 |
个人 空间 建设 15 分 |
1. 规范 性( 6 分) | 1.空间内容与标题 相符;至少四个栏 目有资源,超链接 有效流畅;主题突 出,围绕教育教学 设计。 |
3 项合格为优、 2 项合格为良、 1 项 合 格 为 及 格、其余为不合 格。 |
3 |
2 |
1 |
0 | T4 素 材 的 处 理 与加工 T7 信息道德与 信息安全 T16 网 络 学 习 空间的构建与管 |
个 人 空 间 |
一级 指标 |
二级 指标 |
三级指标 |
评分标准 |
优 秀 |
良 好 |
及 格 |
不 及 格 | 《中小学教师 信息技术应用 能力培训课程 标准》(试行) 对 应 项 |
考 查 位 置 |
2.具有所任学科特 点;可读性强;内 容健康,有较好的 信息道德。 |
3 项合格为优、 2 项合格为良、 1 项 合 格 为 及 格、其余为不合 格。 |
3 |
2 |
1 |
0 | 理 | |||
个人 空间 建设 15 分 | 2. 创意 性( 3 分) 2. 创意 性( 3 分) |
3.空间布局合理, 层次分明;界面美 观;多媒体内容的美工与音频艺术设 计精致,具有创意。 | 3 项合格为优、 2 项合格为良、 1 项 合 格 为 及 格、其余为不合 格。 |
3 |
2 |
1 |
0 |
T4 素 材 的 处 理 与加工 T16网络学习空 间的构建与管理 |
个 人 空 间 |
2. 资源 建设 (6 分) | 4. 资 源 种 类 齐 全 (如视频、文档、 动画、音频、图片 等)。 | 资源在 5 项及 以上为优;4 项 为良;2~3 项 为及格; 0 ~ 1 项为不及格。 |
3 |
2 |
1 |
0 |
T3 学 科 资 源 检 索与获取 T4 素 材 的 处 理 与加工 T16网络学习空 间的构建与管理 T17 网 络 教 学 平台的应用 | ||
5.资源的数量多。 | 各 资 源 总 数 量 超过 50 个为 优;30-50 个为 良;10-30 个为 及格;0~10 项 为不及格。 |
3 |
2 |
1 |
0 | ||||
教学 资源 包 80 分 |
3. 教学 设 计 ( 20 分) |
6.教学三维目标与 学 科 课 程 标 准 的 一致性。 | 高度一致为优; 一 致 性 较 好 为 良;欠一致为及 格;不一致为不 及格。 |
4 |
3 |
2 |
0 |
T10 学 科 教 学 资 源 支 持 下 的 课程教学 T11 技 术 支 持 的课堂导入 T12 技 术 支 持 的课堂讲授 T13 技 术 支 持 的 学 生 技 能 训 练与指导 T14 技 术 支 持 的总结与复习 |
指 定 的 教 案 |
7.教学设计中很好 地 体 现 了 教 学 的 导 入 、 学 生 的 组 织、问题的设计、 课 堂 训 练 等 基 本 环节。 | 4 项 及 其 以 上 为优; 3 项为 良; 2 项 为 及 格;1 项为不及 格;其余为不及 格。 |
6 |
5 |
4 |
0 | ||||
8.准确把握教学内 容 与 信 息 技 术 的 融合点,体现了学 科 特 点 和 信 息 技 术优势。 | 融合好为优;融 合欠佳为良;融 合一般为及格; 其余为不及格。 |
6 |
5 |
4 |
0 | ||||
9.教学设计体现教 师 与 学 生 的 课 堂 双边互动活动。 | 很好体现为优; 较好体现为良; 一般体现为及格; |
4 |
3 |
2 |
0 |
一级 指标 |
二级 指标 |
三级指标 |
评分标准 |
优 秀 |
良 好 |
及 格 |
不 及 格 | 《中小学教师 信息技术应用 能力培训课程 标准》(试行) 对 应 项 |
考 查 位 置 |
其余为不及格。 | |||||||||
4. 教学 课 件 ( 20 分) |
10.主题突出;结构 合理;逻辑顺畅; 课件能够清晰、准 确 地 表 达 教 材 内 容。 | 4 项为优;3 项 为良;2 项为及 格;1 项为不及 格;其余为不及 格。 |
5 |
4 |
3 |
0 | T3 学 科 资 源 检 索与获取 T4 素 材 的 处 理与加工 T5 多媒体课件 制作 |
指 定 课 件 | |
教学 资源 包 80 分 |
4. 教学 课 件 ( 20 分) | 11.课件设计规范。 版 面 设 计 和 谐 美 观,布局合理,图 文并茂、文字的字 号字体得当、导航 清晰简捷。 |
完全规范为优; 规 范 性 较 好 为 良;欠规范为及 格;不规范为不 及格。 |
5 |
4 |
3 |
0 |
T3 学 科 资 源 检 索与获取 T4 素 材 的 处 理与加工 T5 多媒体课件 制作 |
指 定 课 件 |
12.课件表达规范。 内 容 无 知 识 性 错 误,文字、符号、 单 位 和 公 式 表 达 规范等。 | 完全规范为优; 规 范 性 较 好 为 良;欠规范为及 格;不规范为不 及格。 |
5 |
4 |
3 |
0 | ||||
13. 课 件 能 合 理 地 利用各种资源,并 能选择恰当软件, 对 数 字 资 源 素 材 (文字、图片、动 画、视频等)进行 处理与加工,创意 新颖。 | 资 料 优 质 且 合 理为优;资料欠 优 质 但 合 理 或 资 料 优 质 但 欠 合理为良;资料 欠 优 质 且 欠 合 理为及格;资料 劣 质 且 不 合 理 为不及格。 |
5 |
4 |
3 |
0 | ||||
5. 课堂 实 录 ( 30 分) |
14. 视 频 画 面 可 视 性好;声音清晰。 | 2 项均好为优; 可 视 性 好 但 声 音欠佳为良;可 视 性 与 声 音 均 欠佳为及格;均 差为不及格。 |
5 |
4 |
3 |
0 | T2 多 媒 体 教 学 环 境 认 知 与 常 用设备使用 T6 学 科 软 件 的使用 T8 简 易 多 媒 体 教 学 环 境 下 的学科教学 T9 交 互 多 媒 体 环 境 下 的 学 科 教学 T10 学 科 教 学 资 源 支 持 下 的 课程教学 T11 技 术 支 持 |
指 定 视 频 | |
15. 视 频 为 现 行 教 材的教学内容;内 容 完 整 , 时 间 为 15-45 分钟。 | 2 项均好为优; 仅 满 足 后 者 为 良;仅满足前者 为及格;均不满 足为不及格。 |
5 |
4 |
3 |
0 | ||||
16.教学重点突出; 能 有 效 突 破 教 学 难点;教学目标达 成度高。 | 3 项均好为优; 2 项好为良;1 项好为及格;均 不好为不及格。 |
5 |
4 |
3 |
0 |
一级 指标 |
二级 指标 |
三级指标 |
评分标准 |
优 秀 |
良 好 |
及 格 |
不 及 格 | 《中小学教师 信息技术应用 能力培训课程 标准》(试行) 对 应 项 |
考 查 位 置 |
17. 授 课 过 程 能 熟 练应用学科资源; 信 息 技 术 应 用 适 当。 |
两 项 均 突 出 为 优;1 项突出为 良;两项均一般 为及格;两项均 不好为不及格。 |
5 |
4 |
3 |
0 | 的课堂导入 T12 技 术 支 持 的课堂讲授 T13 技 术 支 持 的 学 生 技 能 训 练与指导 T14 技 术 支 持 的总结与复习 | |||
教学 资源 包 80 分 |
5. 课堂 实 录 ( 30 分) |
18. 信 息 技 术 支 持 下 的 各 教 学 环 节 表现好(导入、讲 授、训练与指导、 总结与复习)。 |
4 项均好为优; 2-3 项好为良; 1 项好为及格; 其余为不及格。 |
5 |
4 |
3 |
0 | T2 多 媒 体 教 学 环 境 认 知 与 常 用设备使用 T6 学 科 软 件 的使用 T8 简 易 多 媒 体 教 学 环 境 下 的学科教学 T9 交 互 多 媒 体 环 境 下 的 学 科 教学 T10 学 科 教 学 资 源 支 持 下 的 课程教学 T11 技 术 支 持 的课堂导入 T12 技 术 支 持 的课堂讲授 T13 技 术 支 持 的 学 生 技 能 训 练与指导 T14 技 术 支 持 的总结与复习 |
指 定 视 频 |
19. 课 堂 教 学 气 氛 民主和谐;学生参 与度高;教学效果 好。 |
3 项均好为优; 2 项均好为良; 1 项 均 好 为 及 格;3 项均不好 为不及格。 |
5 |
4 |
3 |
0 | ||||
6. 课后 反思 ( 10 分) | 20. 对 课 堂 教 学 及 教 学 效 果 进 行 自 我评价;列出信息 技 术 应 用 方 面 的 教学设计和课堂表 现的亮点、不足;写 出改进方案等。 |
3 项均好为优; 2 项均好为良; 1 项 均 好 为 及 格;3 项均不好 为不及格。 |
10 |
8 |
6 |
0 |
T15 技 术 支 持 的教学评价 |
指 定 的 反 思 | |
自主 研修 ( 5 分) |
7.教师 工作坊 (5 分) |
21. 主 持 或 参 加 省 级、市级、县级教 师工作坊的表现。 | 为主持人、工作 坊办得好为优; 为 主 持 或 参 加 工 作 坊 研 修 表 现较好为良;参 加 工 作 坊 研 修 且 为 合 格 以 上 的学员为及格; 其余为不合格。 |
5 |
4 |
3 |
0 |
T26 教 师 工 作 坊 与 教 师 专 业 发展 T27 网 络 研 修 社 区 与 教 师 专 业发展 |
四、其他
1.申报者提交的教学资源包要求类别齐全、文件完整且与本人教学学科专业一致。
2.此评分细则暂试行一年,之后依据实施效果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发展需求再对各级指标及细则赋分作优化调整。